首页  部门概况  相关文件  质控园地  学习交流  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 首页>>学习交流>>正文
“你是老师,不是在流水线!”每位老师都该记住这句话!
2019-06-17 08:50 祖庆说  悉尼协议研究院   (点击: )

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只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个学生。即使在以教室中的全体学生为对象讲话时,也必须从心底里意识到,存在的是与每个学生个体的关系。

——佐藤学

1. 你教的并非“大家”

从教伊始,我非常喜欢“整整齐齐”。排队要横平竖直,做操动作划一,早读要异口同声,最好连考卷上红灿灿的分数,都大致相当。

整齐好啊。说明我对每个孩子都一视同仁,毫无差别,说明我们所有学生都步伐一致,齐头并进。

很长一段时间,我把这种整齐,当做我教育追求。

一次大扫除,我按学校要求让孩子们带小水桶和抹布之类清洁工具。可是有一个孩子没有带。

“忘了?”我很恼火,这是纪律和要求,每个孩子都应该做到。况且并不难。

“XX老师说我可以不带的……”孩子怯怯地望着我,小声地解释。

“你为什么可以不带?大家都做大扫除,你是不是也可以不做?”

孩子委屈地不敢吭声。

我想不通xx老师为什么要让他特殊。这位温和的老教师,微笑着问我:“你知不知道这个孩子住哪里?”

我不知道这两件事有什么关系,也不知道学生住哪儿和我又有什么关系。

“在石羊场。”她说出一个我并不熟悉的名字,“从她家到学校,他得转三次公交车,中间还要走至少半小时。每天,他都坐6点钟那趟最早的早班车。”

“背着书包再提水桶多吃力,最近又爱下雨。班上有那么多的清洁工具,为什么不能借给他用用呢?”

“可他为什么要特殊?如果这样,他大扫除都可以不做,反正有那么多孩子。”

“如果是我,就真的不会让他放学留下来做。不能提前到中午吗?”老教师依旧笑笑说,“我算过了,他做完清洁再去赶那趟郊区车,时间很紧。”

我有点惊讶,因为我没想到她会这么细致,但我还是不肯服气:“我觉得对孩子不能特殊化,谁都没有特权。”

“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老教师慢慢地说,“你是老师,不是在流水线。”

这句话真正意思,我工作很久以后才慢慢理解。

曾经,我很幼稚,以为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做到一模一样,如果一篇课文有孩子10分钟能背下来,我会认为其他孩子其实也办得到,办不到是因为他们还不够用心;曾经,我很严厉,我要求学生都能达到我的要求,我以为我的要求很低,每个孩子都做得到;我一直觉得我很认真负责,公平地对待所有学生。

但我,却把众多孩子们看成了“一个”。

有的学生记忆能力真的很差;有的学生一到朗读就磕磕巴巴;有的学生胆小到你瞪一眼就会流眼泪;有的学生却希望你时时关注他。

不同的孩子必有不同的具体情况,各种各样的因素综合出他的表现和成绩。不对孩子有了解而只谈教育,其实是幼稚的。而以同一要求对待不同的个体,不尊重孩子独特的天性,失却了教育最应该有的人情味儿,甚至,是冷酷的。

2. 课堂中的困惑

每个班级,都有自己上课的“气场”。

有的班级上课总是很积极热闹。学生举着手,思维很活跃,小组活动也好,综合实践也好,开展得有模有样。学生也锻炼了口头表达,逻辑思维,收获颇多。这样的课堂,看着赏心悦目。

有的班级一直安安静静。新课总是很快结束,老师不是在讲题就是改作业,学生呢,总在埋头刷题。习题一套一套地练,常常重复机械的基础练习。这样班级学生纪律总是不错,可是孩子却很“呆”,不擅长表达和交流,实际能力也会弱很多。

可是神奇的是,靠着“死记硬背”的孩子,成绩并不比思维活跃的孩子差。甚至很多时候,卷面分数还会高很多。

成绩才是硬道理。所以很多老师宁愿选择“静悄悄”的课堂。哪怕学生一节课不开口,整学期没有小组活动,一年写完一大摞卷子,只要分数漂亮,总比绞尽脑汁各种设计却收效甚微要好。

这当然和我们的考试非常迷恋“知识”有关。但这仅仅是考试结构的问题吗?

按道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一体,在课堂上能认真地思考老师的问题,和同学交流时有思维的碰撞,表达自己的观点时锻炼了逻辑,长期在课堂上得到这样的浸润,语文素养怎么可能不好?学习成绩又怎么能不比死记硬背的孩子强?

任何问题都可以追根溯源。

3. 被遮住的光芒

每个班级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哪两个班级的问题完全相同,很多问题必得具体分析。但是,有的现象却有共性。

仔细地观察,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平常的课堂上,总有“出众”和“默默”的孩子之分。不管是老师的问题,小组的活动,大家的质疑,“出众”的孩子们引导着全体学生。

老师提问,他们率先举手,当然得到更多表达和与老师交流的机会;小组活动,他们常常因为思活跃担任组长,在本组活动的设计、全班汇报的时候,也多是主角;而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更是基本主导了全班。

毫无疑问,这是优秀的孩子群体。

但这部分孩子的光芒,却在很多时候遮住了剩余孩子们。他们习惯于听从,也习惯于被动思考。课堂上的参与度,也许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高。当他们“默默”成自然的时候,语文能力并没有得到培养。

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孩子常常使老师相信,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就是他们回答的样子,而更多的学生是否真的具备同样的水准,老师很难判断出来。当老师问:“大家赞同他的话吗?”高声回答着:“对!”的那些孩子,很多都不过是“听到了他的观点”。

而“刷题”的为主的课堂,则必然人人参与的。毕竟,一张张考卷一页页作业题,都只能靠自己写。

课堂参与度,是课堂效率休戚相关的因素。从某个角度而言,之所以很多老师愿意以考试、作业单代替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因为这样的方式的确可以“关注到每个学生”。

4. 如何真正造就学习共同体

但是,分数毕竟不是语文学习的最高追求。

在语文课堂上,借助一篇篇课文,一次次活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从知识、人文、表达的角度让孩子的语文核心素养得以提升,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力、判断力,并拥有终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这,才是语文作为母语学科的价值。

所以真正负责而优秀的老师,不会将眼光只盯在分数上。

但是如何让课堂既是我们理想的样子,又真的做到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呢?

老师要关注到每一个孩子,也是我们理想中的状态。它也有广义的概念,在语文学习中,去了解每个孩子的独特处,把每个孩子都当成独一无二的生命体,而不是以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去限制学生。而每节课,我们既做不到听到每一个孩子的声音,也做不到时刻谛视所有人。更何况,教学的经验只能慢慢累积,教学的技术熟能才生巧。

所以,我们要试着让学生关注学生,打造“学习共同体”。

学会倾听,比学会表达更重要。

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不仅是会听老师讲,还要学习听同学讲。有足够的耐心听对方表达清楚,准确理解他的意思,并由此判断和整合,以得出自己的观点——学习倾听,就是学习专注。很多“答非所问”并不是他不会答,而是他不会听。所以,在教室里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学生之间的课堂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这是相互学习的基础。

教学设计的梯度,比教学活动的丰富更有效。

打造“学习共同体”,必然借助分组学习的方式。但是如何分组,是一门学问。很多时候我们愿意强弱搭配,甚至直接称为互帮互助组,让每个组能力均衡。这样“以强带弱”容易看到表面的整齐,很多学生其实被掩盖。若是平衡搭配,大家实力相当,学生面对和自己差距不大的孩子,可能更有表现的欲望和学习的自信。但有的任务完成起来,明显会吃力一些。所以我们可以试着设计有梯度的学习活动,由易到难地递进,各小组有选择的完成。在组内活动时,老师也可以将更多的目光投向需要关注的小组。这样,孩子有了可以相互竞争的学习伙伴,这是共同学习的动力。

理解学科本质比提升学生成绩更重要。

“學”这一繁体字的结构,其中间的两个〆表示“交往”的意思,上面的一个〆表示祖先的灵,也就是和文化的遗产的交往,下面一个〆表示学生之间交往的样子。那包着〆的两侧,形为大人的手,意味着大人想尽方法支持学生在交往中成长。这个“学”字已经告诉我们,培养孩子互相学习的能力,才是课堂学习的本质。

在对待孩子学习的这件事上,老师也必得是“一场得体的退出”,学生所要通过课堂掌握的,是离开课堂后依然能学习的能力。教师"得体地后退",学生才能从沉睡中醒来。然后在独自的学习路上,更好地渐行渐远。

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包含知识的更新、文化的传承、精神的浸润,任重道远。语文老师更多要向着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轻松自然的学习心境,能理解会判断并形成独立自主的观点的目标而努力。

毕竟,语文是学生永远都需要学习的学科。

上一条:“双​高计划”多维度提升高职教育发展质量
下一条:职教大发展需要新的课程模式
关闭窗口
学校主页 | 二级学院 | 职能部门 | 友情链接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督导处版权所有
地址:江苏省句容市文昌东路19号  电话:0511-872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