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国家开始实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建设,虽然打破了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迈出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历史性一步,但是质量问题却仍是社会关注的焦点。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重要指示,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具体举措,这些都表明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职业本科学校要关注“质量”。如何保障职业本科学校办学质量,引导学校通过健全完善内部机制、开展自我改革和系统评价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示范引领职业教育发展,是研究界与实践者共同面临的新课题。
一、职业本科学校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的现实意义
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期间,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多次强调了职业教育要“把好质量关”,对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提出了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是指职业院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的工作过程”,这个工作过程是职业院校真正实现自主管理、精细化管理的必然阶段,是持续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对于职业本科学校同样适用。
(一)落实“高标准建设职业本科学校”的重要举措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开启了职业本科学校高标准起点、规范化设置、制度化建设的新篇章,文件对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提出了“质量保证体系完善”要求,中办、国办印发的《意见》又明确指出要“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高标准建设职业本科学校和专业,保持职业教育办学方向不变、培养模式不变、特色发展不变”,“高标准建设”成为职业本科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应然方式。落实“高标准建设”要求的方式有很多种,构建完整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完善职业本科教育(学校)的质量治理机制,是一种向内发力、自我改革、系统保障、促进质量提升的有效方式。因而可以预测,构建完善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自主开展诊断与改进工作,将是高标准建设职业本科学校的重要保障。职业本科学校开展的是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同样需要坚持并落实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提出的坚持“自我保证”的工作方针,以及“切实履行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主体责任”的工作任务,建立起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开展自我诊断与改进工作,为落实“高标准建设”提供扎实的人才培养质量基础。
(二)“以质图强”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要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责。近年来,党和国家把职业教育摆在经济、民生等领域前所未有的高度,体现了职业教育的重要价值。职业本科学校的基本定位是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搭建更多高水平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培养更多服务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撑。作为本科层次的职业院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和程度上都有很大的深化,然而,如果自身没有质量或者质量不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就无从谈起。服务质量高低以及质量是否稳定,一个重要判断表征就是是否建立了完善的质量自治机制,是否有持续的质量“输入—输出”效益。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开展诊改工作是职业本科学校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不同层面建立起持续改进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基本出发点就是通过建立一种自发的质量管理机制,保证有连续的、稳定的、高水平的质量输出,从而促进学校内部质量提升,并通过内部质量提升支撑外部需求,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融合,进而实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三)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动力需求
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深入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一方面,诊改工作是实施外部治理的重要方式。建立完善职业本科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开展诊改工作,可以明晰职业本科教育不同责任主体的职责范围,界定人才培养质量各方责任的总体框架。即,职业院校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主体;教育管理部门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二责任主体,复核职业院校是否具备履行第一主体责任的制度、机制和能力;利益相关方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三责任主体,以结果评价导向、倒逼第一和第二责任主体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另一方面,诊改工作是提高职业本科学校自主管理能力,完善治理结构的内在需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第十大战略任务的核心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见》把“推进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作为“完善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任务,旨在加强学校的内部治理能力,提升内部治理水平。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可在导向、诊断、调控、激励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推动职业本科学校强化内涵建设,促使全体教职员工转变质量管理观念,创新质量管理方式,树立质量文化。前期教育部在全国确定27所高职诊改试点校,各地也陆续确定了一批省级试点学校,比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前身是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诊改试点校,于2019年接受国家诊改复核;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前身是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河北省诊改试点校,于2019年接受省级诊改复核。实践证明,通过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运行,学校治理水平都得到了明显提升,对职业本科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职业本科学校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存在的问题
问题是事物内在矛盾运动的外在呈现,正视问题就是正视矛盾,就是坚持实事求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自2015年部署实施,职业院校已耳熟能详,作为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形态,职业本科学校的诊改工作是一种“带着历史链条”的新鲜事物。为了找到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我们尝试以22所职业本科教育试点学校入手,从不同角度梳理职业本科学校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认识还需进一步深化
对一个事物的认识,是对这个事物从了解到理解,到运用,最后变成成果的过程,判断对一件事情或工作认识到不到位,问题表征是多样的。2019年、2020年教育部批准设置了22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这些学校的一个重要特征都是以高职专科学校为基础升格而来。2020年,22所本科职业教育试点学校第一次在各自官网发布了2020年质量年报。分析22所试点学校质量年报发现,有7所学校明确提出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和诊改工作,有8所学校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视为“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有7所学校未涉及“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等相关内容。其实,自2015年以来,22所试点学校对应的高职专科学校先后经历了国家建立诊改制度、复核试点院校、全面推行诊改经验的过程,这些现象一方面表明本科职业教育试点学校对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的理解、运用上存在弱化,急需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更深层次的是学校已经习惯于外部力量的推动,对待外部评估往往会积极行动,很难主动向内进行改革约束。原因在于,外部评估像是一场声势浩大、但不会伤筋动骨的“外科手术”,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更像是一场没有硝烟,但需要自我革新、自我剖析的“内科手术”。说到底,自我剖析诊断、自我约束提升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既涉及管理方式的转变,更要涉及思维方式的转变,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校长和管理者的意志、决心,也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信任与一致行动。
(二)对学校发展的质量目标定位还需进一步升级
目标是对活动预期结果的主观设想,也指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对职业本科学校来说,可以根据不同的事项分为不同类型目标,形成学校发展的目标链,目标链实现了,学校发展的整体目标也就达成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打造目标链,明确学校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这对职业本科学校来说很重要。从办学目标定位上看,通过从22所试点学校官方网站、学校章程和质量年报发现,“无论是何种建校背景的本科职业院校,办学定位都是强调‘特色’‘影响力大’和‘高水平’的本科职业院校,使得学校发展出现‘千校一面’的现象,呈现趋同性的特征”,需要基于自身的办学基础、办学历史和区域产业特色来重新定位。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看,虽然有15所学校提到了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但在具体描述中,一方面部分学校仍在使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表述,与当前国家对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定位表述不一致;另一方面试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表述还集中使用“理论扎实”“技能熟练”“良好的”“较好的”等术语,表达笼统、语义模糊,没有精准地体现出与高职专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区别,对学校整体办学目标的支撑度有限,需要基于生产现场系统化设计目标链,还要体现出较高职专科的层次升级。
(三)对学校质量标准体系建设还需进一步提档
就职业本科教育来说,国家层面已出台《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等三个标准化文件,这些对于初创阶段的职业本科教育极为需要,但仍存在一些空缺与问题。首先,由于职业本科学校办学特色以及发展水平各异,要推进职业本科学校高标准建设,目前还缺乏基于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标准,统一的制度标准难以满足学校特殊诉求。其次,分析2020年质量年报发现,22所试点学校中只有5所学校制定了适应职业本科教育办学、具有学校特色的标准体系,标准体系不健全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规范性、科学性以及适应性。最后,由于职业本科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提升,学校、专业、教师等方面的标准体系也需要相应的提升。从目前的调研来看,这项工作才刚刚起步。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职业本科学校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和特色,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升级,系统制定符合学校自身发展的系统化的质量标准体系,促进职业教育改革走向深化。
三、系统观念下职业本科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的实施路径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系统观念的目标是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以系统观念来指导职业本科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其本质就是细化系统观念,将系统观念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操作方略和行动方案,主导逻辑就是将系统观念提出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等重要内涵转化为具体的逻辑路径。
(一)对接“两高”,前瞻性思考质量目标设计
“两高”即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职业本科教育是适应服务我国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需要而产生,主导方向就是服务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了“建设一批中高端产业集群”。现代产业体系带来了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这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更加立体化、多样化。职业本科学校需要前瞻性思考质量目标,紧跟产业发展最新动态,树立起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意识,引领产业发展。质量目标是大学质量观的重要体现,也是内部质量保证工作的第一要务。有研究者指出,按照“质量归根结底靠自身保证”的理念,诊改的逻辑起点是打造学校发展、人才培养“目标链、标准链”。由此来看,职业本科学校的质量目标应包括学校发展的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质量保证工作目标。前瞻性思考质量目标,需要职业本科学校立足实际,超前谋划学校的“十四五”规划以及中长期发展规划。
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用新发展理念指导研制学校发展规划。在指导思想的设计上,既考虑学校当前的现实情况,又瞄准未来的发展目标,还需考虑职业本科学校在我国现代化产业发展中提供中高端服务和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地位。在规划体系的设计上,统筹学校近期、中期、远期建设目标,建立系统化规划体系,构建起“纲要、规划、计划”的制度体系,使学校发展的“四梁八柱”不断完善。处理好学校总规划与专项规划,专项规划与二级院(系、部)子规划之间的目标传递关系,把握好专项规划之间的目标一体及联动关系。在目标体系的设计上,各层级管理部门要把本部门的质量保证工作放到学校发展大局中思考和定位,统筹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责任主体发展,把握好本部门工作目标任务与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的相互关系。
另一方面,坚持分类推进,不同来源职业本科学校建立起符合自身特点的质量保证工作目标。质量保证工作目标设计既需要考虑职业本科学校的办学路径差异,还要考虑建设时间长短不一、学校所处发展阶段不一等问题,分类制定质量保证目标,分类指导推进质量保证工作。比如,本科职业教育试点学校需要开展以“保证学校的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基本办学条件、基本管理规范”为重点的诊改工作;独立学院单独升格或与优质高职专科学校合并转设举办的职业本科学校,需要开展以“强化学校职业教育办学方向,保证学校履行办学主体责任,建立和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为重点的诊改工作;通过优质高职专科院校升格的职业本科学校,需要开展以“完善体系、集聚优势、凝练方向、提高发展能力”为重点的诊改工作。
(二)服务“四新”,全局性谋划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四新”是指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职业、新岗位。职业本科教育要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密切关注经济转型带来的市场需求变化、技术变革带来的行业升级挑战、职业更迭带来的岗位供需变化。职业本科学校人才培养的就业导向应该是面向高端岗位的,这倒着逼学校谋划建设高标准的质量标准体系。质量标准体系的设计与开发要坚持高质量建设目标,密切关注产业发展最新动向,聚焦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不同领域,进行全局性谋划。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期印发实施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指出“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完善职业教育、智慧社区、社区服务等标准”“将标准化纳入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开展专业与标准化教育融合试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也提出“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加快构建职业本科学校高质量标准体系提供了重要指导。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是职业本科学校提升自身治理能力的现实需要,从全局性角度建立质量标准体系需要在机制、理念、内容上下工夫。
在机制上,质量标准体系要体现出区分度,建立满足职业本科学校不同发展状态的质量标准体系。比如专业建设的标准体系,可按照建成国家级、省级、校级,优秀、合格、不合格等不同层级目标来构建,目标指标清晰可见,一方面指导职业本科学校各类专业对应指标内容开展建设,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评价专业建设成效的重要依据。在理念上,坚持服务新职业、新岗位,根据职业和岗位的层级不同,职业本科学校的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可分为本科层次和专科层次,主要考虑是一段时间内本科专业、专科专业共存是常态,因而标准开发建设要体现出两个层次的程度差异,既要处理好职业性与高等性的关系,还应关注本科层次标准体系与专科层次标准体系的衔接,做到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实施。在内容上,坚持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把新业态、新模式通过课程化手段转化到专业教学标准中,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注重标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处理好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横向主体层面的质量标准内容的协调性与统一性,保持与质量目标的一致性以及标准体系自身的系统性。
(三)聚焦“三全”,战略性布局质量保证制度体系
“三全”是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职业本科学校的发展需要体系化的制度做保障,打造以章程为统领的制度体系是职业本科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健全职业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质量保证制度体系的设计需要聚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坚持全校一盘棋,进行战略性布局,形成系统化的质量保证制度,以约束各质量保证责任主体的行动和关系,适应学校本科办学层次需要。
首先,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建设要全员参与。职业本科学校质量保证制度体系要围绕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新变化、新要求,优化资源配置,将全体师生纳入质量保证组织体系中,促进形成人人都是质量保证主体、人人都是质量创造者的工作氛围形成。其次,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建设要融入育人管理全过程。职业本科学校要“将质量建设工作融合到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全过程”,聚焦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建立并完善相应的制度做保证,形成系统化的制度体系,破除制约学校发展的制度障碍,提升管理效率。最后,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建设要覆盖全方位各领域。质量保证制度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质量保证专门制度,包括质量诊改运行制度、数据管理与分析制度、督导检查制度、质量报告制度等,主要功能是促进“8字形螺旋”运行。另一类是质量保证相关制度,依据“8字形螺旋”运行规律,重点关注事前、事中、事后三个关键环节,事前进行规划,建立质量标准,建立主要包括学校发展规划、岗位标准、专业设置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等目标标准类制度;事中实行监测预警和实时改进,完善主要包括校企合作制度、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监测预警制度等运行管理类制度;事后做好诊断和改进,健全激励表彰、绩效考核、毕业生跟踪评价制度等激励创新类制度。
(四)坚持“两融合”,整体性推进诊改运行联动机制
“两融合”是指诊改工作与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有机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和管理深度融合。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涉及人才培养工作的各部门、各要素、各环节,整体性推进,就是要坚持系统思维,注重各项工作的关联性、协同性。职业本科学校要将诊改工作有机融合到日常教育教学与管理中,厘清各部门、各要素、各环节间的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建立支撑深度融合与业务系统互联互通的信息化平台。职业本科学校要借助诊改工作,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等过程深度融合,促进各管理部门打破隔阂,促进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等各类系统衔接,建立信息联动平台,服务数字化校园、智慧学校建设。
世界质量管理运动三大领军人物戴明、朱兰和克劳士曾指出“质量改进应该打破部门隔阂”,国内有关研究者也指出职业院校在运行8字形螺旋时存在的一个误区是“忽视了联动”。职业本科学校诊改运行联动机制的构建,要以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形成各部门参与诊改工作、参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工作机制。
首先,要处理好“单”与“合”的关系。职业本科学校各部门作为整个质量保证体系的组成部分,既要认识到本部门工作的独立性,还要关注与其他部门之间工作的联动性和协同性。事实上,诊改工作并非独立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外,而是对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完善与优化,质量目标的实现需要部门间协调配合完成。其次,要处理好“聚”与“分”的关系。职业本科学校要聚焦人才培养工作要素,但又要厘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比如设置一个新专业,这既与外部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相关,又与校内教师队伍、实验实训条件等诸多要素相关,各要素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需要统筹兼顾。最后,要发挥好信息化平台的支撑作用。人才培养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各个环节都不是独立存在,都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具有密切的相关性,要注重使用联系的方法,建立联动运行机制,需要信息化的平台来支撑,便于持续不断控制教育教学全过程质量,便于对诊断出的问题进行系统化综合性分析,确保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池云霞,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