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门概况  相关文件  质控园地  学习交流  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 首页>>学习交流>>正文
高职诊改进展如何?全国推进情况大盘点
2018-04-17 09:32     (点击: )

“诊改”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热门话题,也是高职院校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根据教育部《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文件要求,目前,全国范围的诊改工作已由国家层面的试点,逐步向省级试点和全员参与推进,全国高职院校正在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那么,在近一两年的推进过程中,高职院校遇到了哪些现实问题,应该如何有效推进高职诊改工作?

保证高职质量,诊改势在必行

在经过示范建设、骨干建设后,许多高职院校已经走上内涵式发展之路,后期的再发展已成为各高职院校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课题。内涵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在迈入优质校建设过程中的关键任务,诊改的过程涵盖了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全部要素,正好迎合了优质校建设的需要。

同时,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特别是地市州举办的高职院校,存在招生生源分数低、生源结构复杂、学生学习被动应付、学校地域优势不突出、办学条件艰苦等诸多办学困境,学校只有不断开展内部质量诊改,开拓创新,才能提升办学竞争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形成学校的人才优势和质量优势。

地方落实情况大盘点

全力推进“教学诊改”是当前职教战线的中心工作。今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2016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执行情况及有关工作完成情况的通报》,公布了各地诊改制度的建设情况。截至2017年3月25日,全国除北京、西藏未按要求报送外,其他省市均已正式发文启动高职院校内部质量诊改工作并附有试行指导方案。从《通报》内容和各地方案看出,各地对诊改工作的认识、态度不尽统一,在工作推进上进度不一、力度不齐,有些地方制定方案原文转发。从各省的实施方案看,高职诊改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明确了具体时间表

江苏:江苏省要求高职院校每3年至少完成1次自主诊断与改进工作,到2020年,全省高等职业院校基本完成一轮自主诊断与改进工作。2017年,复核5所试点院校;2018年,抽样复核8所左右;2019年,抽样复核不少于9所。

上海:上海市要求26所高职院校的自主诊改工作原则上在2018年底之前全部完成。2016年,3所试点高职院校开展自主诊改工作;2017年,10所高职院校开展自主诊改工作,抽样复核3所;2018年,13所高职院校开展自主诊改工作,抽样复核4所。

浙江:2017年先行抽取3所试点院校进行复核,在总结试点校复核经验基础上,从2018年起,每年抽取3所院校开展复核,到2020年抽样复核的总数达到12所,达到全省高职院校总数的四分之一。

广东:广东省要求高职院校每3年应至少完成一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每3年抽样复核的学校数不少于总数的1/4,首轮抽样复核2018年进行。

陕西:陕西省高职院校诊改工作于2016-2018年分3批进行,2016年第一批17所院校,2017年第二批18所院校,2018年第三批2所院校。每年9月30日前,有关院校完成自主诊改工作,10-12月,省教育厅进校复核。

福建:福建省要求2020年前尚未接受二轮评估的高职院校,原则上将二轮评估与诊改工作同时进行,已接受二轮评估的高职院校,应开展一次自主诊改工作。2020年以后,所有高职院校应每3年至少完成一次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在学校自主诊改基础上,省教育厅每3年抽样复核的学校数不少于总数的1/3.

河北:2016年度选取4所代表性高职院校开展诊改工作抽样复核试点。2017、2018年拟随机分别选取6所院校进行抽样复核。涵盖国家示范校、国家骨干校、省示范校、公办高职院校、民办高职院校等各类院校。

湖南:2016年9月确定首批试点的4所高职院校名单;2017年11月前完成4所试点院校的复核;2018年11月完成7所左右院校的复核;2019年11月完成不少于7所院校的复核。

二是加强经费保障

江苏:江苏省提出,高职院校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作为江苏省高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的重点任务之一,向省财政厅申请工作专项经费。

上海:成立上海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设立秘书处,负责组织全市高职院校诊改工作实施的统一规划、政策制定、经费统筹、指导服务能工作。为了确保实施效果,上海市政府部门针对市级执行方案的研制和抽样复核工作安排专项经费,同时,对试点高校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

湖北:省教育厅将每年安排一定经费用于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各职业院校也要制定政策,为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办公设备和经费保障。

重庆:重庆市教委设立诊改工作专项经费,用于诊改工作委员会日常工作经费和抽样复核工作。各高等职业院校要将诊改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设立专项经费保障学校诊改工作顺利进行。

目前高职诊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内生动力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改革一直是自上而下展开,评估是高职院校比较熟悉的质量管控治理模式,由此产生了依赖外部评价指标体系,促进质量提升的理念与思路。从试点院校编制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方案来看,“评估与项目建设情结”大大束缚了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自主创新的步伐。

现在的诊改,不是项目建设,而是扎根学校的一次理念变革和制度建设,其核心是自主、全面、常态化,其动力源是内生的、全程的、持续的,其成效在短期内难以用显性指标测量。理念转变是突破转型的关键,由于教职工和学生缺乏这种主观自觉,导致质量诊改体系建设的内生动力不足。

2、组织架构不健全

目前很多院校的诊断与改进机构还未真正建立,缺少专业的教学质量督导、评价指导人员,缺乏有效的培训,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还有所欠缺,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完整、操作性强的方法,系统的诊改工作很难开展。不少院校还处在观望、等待阶段,缺乏创新意识。

3、诊断项目雷同,要素不全面

教育部和地方相继出台了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的指导方案,其中给出了诊改工作的参考诊断项目、诊断要素和诊断点。从已开展试点的高职院校来看,大部分都是对参考表生搬硬套,并未结合自身特点认真研究诊断要素和诊断点。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需要克服迷茫,把握方向,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需求标准,制定切实的诊改目标和诊改要素。

4、信息平台建设滞后

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信息管理平台的作用尤为重要。但目前平台的作用发挥严重不足,因投入、资源、人员、管理软硬件等多方因素影响,使得信息重复采集、数据处理不及时,报告数据不准确等问题频发。

信息平台的作用贯穿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全过程,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将直接影响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进度和效度。从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到数据评价和反馈,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信息平台的支撑。目前,国内大多高职院校的信息平台都不能实现这些功能,信息平台建设滞后,是高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瓶颈”。

推进高职诊改工作的建议

1、塑造全员质量文化

质量管理是一所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学校应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培训与学习,理清诊改工作与传统评估的本质区别,以质量提高为核心,推进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学校应积极构建院校自主发展创新机制,营造全员参与、全程覆盖、全方位育人的质量文化。

2、推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高职诊改工作重点考察教育部所强调的“四个度”,分别为: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因此,高职院校应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不同层面建立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强化统筹决策、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服务保障和质量监控各个层级管理系统间的互相依存关系,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教学质量内部保证体系。

3、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

学校应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在诊改工作中的基础作用,鼓励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开发优化本校人才培养管理信息系统,完善数据分析、预警等智能化功能,实现实时、动态、共享,提升学校教学运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结语

教学诊改是高职院校不断提升的必然之路。它既不是一项临时性工作,也不应该游离于其它教学管理工作之外,其建设过程必将是持续的、长期的、发展的。高职院校要转变项目化思维、改变运动化方式、克服迎评化情结,抓住契机,在诊改工作的引导下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来源:教育部

上一条:做职教的,还不懂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都柏林协议?来,一文让你看懂
下一条:你所知道和不知道的“诊改”
关闭窗口
学校主页 | 二级学院 | 职能部门 | 友情链接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督导处版权所有
地址:江苏省句容市文昌东路19号  电话:0511-872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