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教师群体“合作式”的理解认同感,避免主观认知偏差
同行评价要建立在互相理解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这是达成一种学术群体的共识,对某一问题具有“英雄所见略同”的默契,基于共同发展这一主要目的的同行评价应注重形成“合作式”的理解认同感。评价者应该以发展的眼光,通过对被评者长期的持续不断的观察,尽量避免“晕轮效应”等心理效应造成的主观上的认知偏差。同行评价标准的制定,更需要被评者的参与,通过评价双方的协商,彼此达成共同的“心理建构”,形成对同一事物的共识,使得评价活动能够建立在共同接受的价值标准基础上。在进行评价交流时,应保证教师个体的独立性,避免过度的个人主义倾向,形成“和而不同”的评价氛围,达成合作共识和认同感,相互尊重与理解,站在客观角度进行真实评价。由于同行评价主观性因素较为明显,受制于人际关系的影响,为使评价结果公平、有效,必须建立严格的评价标准,筛选评价专家,对评估人员进行动态调整,采取匿名评价方式,必要时采取回避制度,以确保评估过程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对评价结果的反馈、投诉、结果公示等都要按照公开透明的原则和程序进行,并对其进行详细的界定,以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要求评价人员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然后由多位专家进行复评,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评价者主观因素对同行评价结果产生的影响。
公开遴选评价专家:避免个体主观因素影响,实施多元性评价
在评价时要注意同行专家的遴选,同行专家要秉持学术中立立场,尽量避免高校教师间的人情与个体主观倾向性偏差。严格规范评价程序,要将校内高校教师同行评价与校外高校教师同行评价相结合,使校内外同专业高校教师同时段、多批次进行评价。在同行评价中,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不能只针对所得成果进行浅显评价,同行评价是一个长期考察的过程,需要对评价对象进行深入的长期研究得出稳定可信的评价结果。另外,评价方法上要多元化,需要借助第三方评价的力量,即校外同行或国际同行高校教师的评审意见,合理利用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得到更专业更客观的评价结果。同时,应建立以同行评价为主,第三方评价或行政评价为辅的评价机制,由第三方机构对评估结果进行监督和监督,在某种程度上确保了评估的公平性。建立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评价体系,健全职称评价体系,形成以定性评价为主、定量评价为辅的评价机制。在开展同行评议的过程中,要适时地调整、健全评价机制,切实落实好监督与反馈机制,使同行评价真正实现多元化、系统化。
建立透明、专业化的同行评价系统:制定合理评价规则
要实现最优化的同行评价,高校应对同行评价系统进行更为精细化、科学化的设计,制定合理的评价规则,达到高校教师的普遍认可。进行同行评价时,为提升教师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应分别制定教学和科研两个不同类别的考核评价指标,在考核过程中充分考虑教师教学能力和学术工作的连续性和创造性等特征,避免短期化和功利化行为。打破了传统评价模式下教师评价标准模糊、评价动力不足、评价机制缺乏等缺陷,使评价规则透明化,建立一个专业的评价专家制度体系,使评价结果公平客观。
优化同行评价标准:落实分类评价举措,实现“评聘分离”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坚持分类指导与分层次考核评价相结合,根据高校的不同类型或高校中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特点,以及教师所处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分类分层次分学科设置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健全教师分类管理和评价办法。坚持发展性评价与奖惩性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发展性评价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导向引领作用,合理发挥奖惩性评价的激励约束作用,形成推动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的有效机制。要实施分类评价,尊重学科差异,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学术评价标准,建设基于学术责任及成就的教师评价体系制定符合学科特点的分类评价制度。因此在同行评价中要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校内外同行专家交叉的评价方式,转变量化的考评标准,建立涵盖不同学科、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教师能力的分级评估体系。为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必须优化评价指标,增加教师平时教学表现的权重,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将教师教学工作的综合考核结果作为职称评定和岗位聘用的先决条件,实现同行评价中“评聘分离”,即同行评价的结果不再直接与聘任与晋升直接挂钩,其结果只可供参考,更注重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避免“唯科研论”。评价标准应扩大兼容性,兼顾到学校类别、学科差异、教师类型和专家个体层次的差异性,对不同层次的院校、不同人文社科的高校教师,同时对新手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也要进行分类评价工作,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真正做到科学合理评价,针对教师个体的不同,进行科学化评价实施,并适时调整评价机制,切实落实同行监督和评价结果反馈机制,真正实现同行评价的客观化和科学化。
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教师的同行评价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0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工作机制。高校应该健全高校教师同行评价机制,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同行评价程序,做好科学的评价规划,引导高校建立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分类评价与差异化评价相结合的同行评价标准,解决高校教师同行评价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指导高校教师科学展开同行评价工作,改变高校教师同行评价中功利化倾向和个人主义偏差,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唤起高校教师的学术初心,重拾人文精神,实现高校教师自身的完善与成长。通过优化高校教师的同行评价,为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建设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