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门概况  相关文件  质控园地  学习交流  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 首页>>学习交流>>正文
“四维度”策略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2023-06-27 16:22 李运山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点击: )

“四维度”策略构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参与主体多元化策略、教育质量提升策略、制度保障策略和质量文化建设策略。其中,参与主体多元化策略是政府、社会、企业及家长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评审、评核及反馈等程序;教育质量提升策略是质量保障组织架构、师资水平、教学资源、信息化水平等所形成的高职院校在教育质量上能够自我激励、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程序;制度保障是制定规范的员工工作标准、完善的教学评价制度等;质量文化建设策略则是在校园内强化制度文化、优化物质文化、培育精神文化,开展立德树人,形成学校质量道德、质量意识、质量教育等的文化教育,以提升学校内涵建设水平。

一、参与主体多元化策略

1.政府指导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保障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这种主导模式集“运动员”和“裁判员”身份于一身,高职院校在这种模式下只有被动地接受、应付各类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然而,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教育过程中的体制不完善、院校自主性不强、办学资金不足等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日益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政治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实现“管、办、评”分离,就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要以宏观管理和协调推进为重要内容。第一,要对高职教育的规模及方向进行宏观调控,对地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这将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起到定向作用。第二,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规范性文件,推动职业教育全面振兴,进一步确立高职教育的重要地位,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办学环境,有效地规范高职院校的办学机制。第三,统筹管理高职教育的资金投入、资源分配等,适度放权,以确保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第四,大力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为创新发展高职教育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第五,发挥政府指导办学职能,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对高职院校办学质量进行监督。同时,还要制定引导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高职教育中来的相关政策,实现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对于未来高职教育的实践,政府需要进一步拓宽监督与评价机制,适当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4]打破自身固有的评价者角色,以评促建,科学合理地对高职教育满意度进行量化评估,全面提升高职院校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

2.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

高职教育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数据显示,全国2亿技能劳动者中,高技术技能人才仅有5 000多万,远落后于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为解决目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的问题,从2019年开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连续3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实现高职院校年度“百万扩招”目标,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带动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高职教育的发展也将源源不断地为社会“产出”满足社会生产需求的高技术技能人才。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高职教育,有助于满足高职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需求。通过深化产教融合,高职院校与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良性互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高职院校之间的关系融洽,可以使教育与市场更为贴切,有利于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企业和社会组织人员多为各行各业高等教育领域之外的专业技术型人才,他们对市场和人才的需求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帮助高职院校在短时间内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以及课程结构等的优化调整。由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参与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工作,能够确保教学质量评价的公平、公正,并能向高职院校提出客观的建议和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同时,高职院校也应当健全自己的评估体系,成立专门的评估机构对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参与行为制订详细的评估计划并加以考评和反馈,正确引导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健康地参与高职教育,有效地推动高职教育质量整体利好。

3.利益相关者满意

高职教育的顾客群体构成了高职教育的利益相关者,最具有代表性的利益相关者为学生、家长、企业和政府,他们是高职教育的投资者和消费者。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服务的对象,学生的满意度取决于学生对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的期望,期望主要来源于学生受教育的经历,期望一旦形成,学生的评价标准也就形成了,对高职教育的满意度将起到决定性作用。高于办学能力的期望或是低于企业需求的期望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满意度。同时,学生的期望具有可塑性特点,学校和企业可以通过教育引导对学生的期望进行干预,使其回归理性;家长是高职教育学费的埋单者,家长的期望理性且实际,不容忽视。很多时候孩子就读什么样的高校、什么样的专业、毕业后入职什么样的企业、干什么样的工作岗位等都受到家长耳濡目染的影响,这些很多又是家长所经历过的教育及对教育的预期,因此,家长对高职教育的满意度主要集中在高职院校的品牌、服务质量、专业发展前景及就业出路上;企业接受高职毕业生入职,对毕业生“产品”接受教育的质量倍加关注,企业对高职教育的期望来自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拥有一定数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动态企业的满意度必须把握住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及行业对人才的真实需求,这样才能客观公正地反馈给院校,校企深度融合制订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设置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政府的满意度在于政府的期望,政府是高职教育的第一个买单者,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依靠者。拨款办教育着力于为各行业培养优秀人才,为社会创造丰厚的价值。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即成为学校办学的框架,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动必须在政府确定的办学框架内,一旦偏离或超出政府设定的框架,高职院校将面临整顿或是取缔。政府从宏观层面上指导高职院校办学,至于教育的专业化管理还需交给高职院校及教育研究机构。高职教育服务只有涵盖学生、家长、企业及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后,才能最大限度地收获各方的满意。

二、教育质量提升策略

1.完善组织架构

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及长期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在学校内部建立高规格质量保障组织架构的必要性。高职院校的高层管理者应立足实际,从学校的长远发展出发,顶层设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组织架构。首先,院校应成立质量保障委员会(以下简称“质保会”),由院长或党委书记担任质保会主任,其他院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全面部署学校的质量保障工作。质保会负责机构设置、人员任命、规划设计、审定校内各部门质量工作目标和方案,对校内质量保障建设过程中涉及的重大事件进行决策并做出指示。质保会下设质量保障部,负责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各项建设工作,具体包括制订校内质量目标和工作方案、考核方案、绩效管理办法等,组织实施质量考核和绩效评估工作。质量保障部下设教学质量组、学生发展质量组、教师发展质量组、绩效考核组等质量保障专项小组,负责具体执行和落实质量保障部制订的各项计划、方案和工作任务。完善组织架构后,各质量管理部门拥有了相应的职权和充足的人手,更加有利于管理制度的执行和工作流程的实施,有益于学校质量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2.提升教师能力

目前我国高职“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不足40%,远低于德国、新加坡等经济发达国家,教师专业素质“名不副实”,制约了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就是要建设一支具备开放性和职业性的教师队伍。创新方面,具备创新理念和创新思维;教学方面,具备持续的业务学习能力和创造性的教学能力;实践操作方面,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为此,一是要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安排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培训,大力提升教师的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二是要做好教学技能培训,聘请知名专家、教授、学者定期传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大力提升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三是要加强实践能力培训,安排教师下厂实习、赴企业挂职锻炼,按照企业学徒制的方式提升青年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获取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最前沿的科技动态,储备必要的专业实践知识。四是外聘企业骨干、技术能手等担任实践指导教师,把企业最先进的管理经验、最真实的职业工作情境、最受用的实践操作经验带到学校中来,这样既填补了青年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又提升了实践教学的整体水平。

3.建设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开发的目标是要适应社会知识和技能发展的要求,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学习资料。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应遵循技术性、前沿性、教育性和系统性,学生通过教学资源库获得与其专业学习相适应的职业理论知识、职业技能技巧和职业道德素质。社会生产工作过程是在不断调整更新的,教学资源建设的内容必须时刻紧跟国家(地方)的产业动态变化而调整。动态变化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中需具备识别、加工和自我处理信息的能力,以期达到更为显著的学习效果。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构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在平台中融入更多领域、更多学科的数据资源,促进资源优化重组。同时,应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记录学生访问教学资源库的相关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汇总学生对各类数据资源的喜好、需求情况,做好教学资源个性化推送服务,有利于学生在兴趣爱好的驱使下主动开展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4.加强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高职院校要统一信息平台一体化建设,将学校内部各部门独立的工作系统打通,加强数据源管理,确保信息一次输入,即可实现全校统一、同步共享的目标,消除“信息壁垒”、打造“智慧校园”,提高跨部门沟通与协作的效率。信息化建设需要一支“本领强、技术硬”的专业化队伍。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力度,对外吸收信息化高层次人才,对内培养信息化高层次人才,双管齐下打造校园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维团队。要做好师生员工的信息化技能培训工作,让师生员工在工作学习中切实感受到信息化技术在教育质量管理领域中发挥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软硬件的投入,为各部门配备先进的终端设备,为师生提供优质的网络服务,建设全覆盖、功能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在教育质量提升上的辅助作用。

三、制度保障策略

1.制定工作标准

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依法治理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高职院校在政府指导框架下办学的重要依据和必然要求。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的规章制度,是推进高职院校依法治校的首要任务。高职院校制定的系列政策文件必须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协调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成立规章制度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制定或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建设的评价机制。在此基础上,制定各岗位教职员工的工作标准来规范各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范围、工作责任、工作权限以及工作质量,用以指导和考核其工作。工作标准的制订和实施有利于理顺各类人员之间的关系,确立每个岗位的定位和工作接口,减少推诿扯皮、不作为、缺位越位等现象的发生,有利于管理业务的推进和管理人员素质提高,为绩效考核提供重要依据。

2.完善教学质量评价

制度高职院校以往对教学质量评价的重点往往是只针对与教师有关的教学活动,而轻视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其他环节,这样的教学质量评价是有缺陷且不完整的。教学质量的形成包括:人才需求分析、教学计划制定、课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效果反馈、预防与纠正措施,以上诸多环节构成了一个教学质量系统。教学质量系统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符合PDCA质量改进螺旋递进规律。高职院校应结合ISO9000标准条款梳理质量评价系统各环节并完善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具体应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实施的质量评价与反馈制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制度、课程考核评价制度、实践环节质量评价与反馈制度、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与反馈制度、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制定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的出发点在于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果,建立一个集教学组织、教学督查、教学反馈、教学改进于一体的制度化教学诊改大环境。

3.建立校友示踪反馈制度

高职教育质量监控过程中必须注意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示踪验证,校友无疑是最有效的“示踪剂”,利用校友示踪反馈来改善教育质量是当前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策略,应将其制度化。对毕业后的学生进行示踪研究,以便在他们所提供的职业社会化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建立联系。学校向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以获得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表现的反馈,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及所从事的工作类型,以及他们在校修读的课程与现在所从事职业的相关性问题,这有助于学校重新审视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使它们与劳动力市场的当前需求状况相适应,即采用示踪研究使高职院校做出基于信息和证据的质量改进决策。校友示踪反馈模型如图1所示。

图1校友示踪反馈模型

四、质量文化建设策略

1.强化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校园质量文化的“根”,是高职院校为实现学校一系列质量提升目标而制定的管理文件、质量标准、绩效考核制度文件等的总和。高职院校应充分重视这些制度文件在学校教育质量管理上的作用,不能把它单纯地当作是约束性的规范,否则易引起师生员工的抵触和反感,这样制度就会流于文本。在制度文化的建设中,各校应切实强化依规管理、依法治理。依据本校校情,因地制宜地制定出符合本校质量价值观的制度。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应弱化强制管理和行政命令,处处体现人本主义关怀精神,使师生员工能够充分彰显主人翁意识,参与到制度的建设中来,主动地为制度的制定、修订出谋划策。这样的规章制度极易升华为师生员工自觉约束的制度文化,成为他们自觉遵守的一种行为习惯。

2.优化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校园质量文化的“形”,是高职院校质量文化的基础和保障,体现在校园风貌、楼宇建筑、人文景观等。一些高职院校在物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生搬硬套“本科模式”,基础设施愈来愈全,教学设备愈来愈先进,但丢失了自身的职业文化特色。当下,优化校园物质文化既要体现校园环境、基础设施等校园环境之美,也要体现院校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之美。首先,善用自然营造校园环境之美。校园的整体设计应与周围环境相配合,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校园。其次,承袭传承展现历史。注重校园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利用好校园长廊、校史馆等场地展现学校的荣誉与历史,使师生员工为身处学校而感到自豪。最后,彰显本校专业特色。通过专业生态环境的优化改造,让专业发展、技术流程、技术产品等艺术地展现在校园的每一处角落,培养学生的专业美、劳动美、生产美等情愫。优质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增加师生工作生活的愉悦感,还能凸显职业教育特色,能够将职业道德教育、工匠精神等职业文化更好地融入到校园环境中去,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3.培育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校园质量文化的“神”,它为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提供思想保障,是全体师生员工对质量理念和质量价值观的认同,也是教育质量能够持续提升的动力源泉。培育校园精神文化要不断强化质量保障的知识和观念,帮助师生牢固树立质量意识、质量目标和质量举措,形成质量忧患意识。一是通过专业培训课程对教职员工进行培训,使其了解并认同学校的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及文件,进而内化为教职员工自身的行为准则。二是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处处体现质量的提升与改进,使学生加倍感受高质量的校园生活。三是定期组织“质量文化宣讲”、开展“质量文化反馈月”等活动,激励全体师生积极投身质量文化建设。通过专业培训、亲身体验、组织活动等途径营造出“人人重视质量文化建设、人人参与质量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真正将质量方针、政策内化为自觉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追求。

(李运山,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上一条: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优化路径
下一条: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审思
关闭窗口
学校主页 | 二级学院 | 职能部门 | 友情链接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督导处版权所有
地址:江苏省句容市文昌东路19号  电话:0511-87290000